思政课 | 故事里的中国 ④ 白毛女
《故事里的中国》|《白毛女》海报
《故事里的中国》致敬
民族歌剧开山之作《白毛女》
来源:央视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有太多故事值得铭记,那么多经典的文艺作品,为我们记录了一路芳华。
昨晚八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故事里的中国》第四期致敬民族歌剧的经典之作——《白毛女》。五位“白毛女”扮演者登上舞台,他们分别是:97岁的孟于老师、90岁的郭兰英老师、74岁的石钟琴老师、71岁的森下洋子女士,以及青年歌唱家雷佳。通过她们的讲述,我们感受到这部为人民而创作的经典是如何穿透岁月、跨越国界、感动世界的。
本期节目,戏剧总导演田沁鑫将和2015年文化与旅游部组织复排的民族歌剧《白毛女》的原班人马,包括执行导演朱亚林,主要演员雷佳、高鹏、张英席等一起,通过和歌剧主创及郭兰英老师、雷佳反复琢磨、思考,选择最华彩的部分浓缩呈现在舞台上。
今天,我们重演《白毛女》的意义何在?作品主要编剧贺敬之先生给出了答案:“我想,就是不忘初心吧!”
《白毛女》是“写人民、为人民写的”典范之作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核心思想,延安迎来了中国新文艺的一个创作高峰。在众多作品中,《白毛女》无疑是“写人民、为人民写的”典范。
光阴流转,“喜儿”这个艺术形象在今天依旧鲜活。“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每当这段旋律响起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那个扎着麻花辫、戴着红头绳的姑娘的样子。
1945年5月,《白毛女》在延安首演,获得空前成功,“白毛女旋风”自此经久不衰,不仅被一代代艺术家悉心传承,还拥有歌剧、舞剧、电影等诸多表现形式,这朵饱蘸心血浇灌的艺术之花,盛放于观众面前,鲜艳不败。
为了追溯创作的源头,董卿特地去拜访了当年歌剧《白毛女》的主要编剧——今年已经95岁的贺敬之先生。贺老说,写作的时候会回忆农村生活的人物形象,也会和自己的经历结合在一起,“写到杨白劳喝卤水自杀,我是流泪写的。”访谈中贺老特别强调,尽管文学剧本重要的部分是他写的,后来历次的修改也是由他做的,但自己不过是参与了小小的一部分,这部作品其实是延安鲁艺老一辈集体创作的心血结晶。”
节目中邀请到的孟于老师,是抗战胜利后在张家口地区开始出演《白毛女》中的“喜儿”一角。孟于老师在节目现场提到:“最初演《白毛女》的时候,有点‘照着葫芦画瓢,’因为我在城市长大,没有接触过农民,后来参加了土地改革运动,接触了一位同样被地主糟蹋过的苦难妇女,她和喜儿的生活差不多是一样的,所以我再演《白毛女》的时候,我的脑子里是充实的。”
苦孩子出身的郭兰英老师,则是因为《白毛女》走上了革命道路。当时,她已是晋剧名角,因为在华北联大亲眼见证了《白毛女》演出的震撼,旋即被新歌剧深深吸引,从此结下一生的缘分。她说,自己演了一辈子,最爱演的还是《白毛女》,而且每次演都会掉眼泪。
老一辈拼了命地教,新一代拼了命地学
呈现在《故事里的中国》的舞台作品,截取自2015年复排版歌剧《白毛女》,主要精选了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北风吹 扎红头绳》、既集中展现喜儿的悲愤与控诉又极见歌剧演员舞台功力的《恨是高山仇是海》,以及苦尽甘来的《咱俩同生在杨各庄》三个片段。
在节目戏剧总导演田沁鑫看来,《白毛女》是一部绕不过去的民族歌剧,“它给我们最真实的感受就是文化自信,这部民族歌剧浩瀚完整,又如此经典,我们不可能去加工改造。《故事里的中国》有这样一部记录了我们新中国成立以来众多优秀民族音乐家集大成的一部努力之作,是值得骄傲的!”
青年歌唱家雷佳是2015年复排版歌剧《白毛女》的喜儿扮演者,“每一位之前白毛女的扮演者,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座座高峰,都是令人高山仰止的。和前辈们在一起交流学习,是一件特别荣幸的事情。”在创作的过程中,雷佳专门来到这部作品的诞生地陕西,去参观鲁迅艺术文学院,还到故事的发生地河北平山县,和当地群众一起吃住,学习怎么贴饼子、包饺子,“这些在我之前的生活里面,都是没有过的,这些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我们创作的源泉。”凭借歌剧《白毛女》,雷佳获得了第十六届 " 文华表演奖 " 和第二十九届 " 中国戏剧梅花奖 " 的殊荣。
新版复排的时候,现场教学的都是以郭兰英老师为代表的老一辈艺术家们,雷佳提到一个让她特别难忘的细节:“郭老师在台上说到‘哭爹’这一段的时候,她就跪在地上,‘扑通’一下给了我们一个示范,所有在场的人都惊到了,心疼得不行。那一跪,是跪在我心上了。她不仅仅是在传授艺术,更重要的是把对艺术的敬畏,深深扎根在了我的心里。”
中日两位七旬“白毛女”联袂再现芭蕾之美
《白毛女》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还催生了日本芭蕾舞剧《白毛女》的诞生。从1955年在日本上演这部芭蕾舞剧到现在,几代芭蕾舞艺术家一直坚持不懈倾情演绎,留下了一段中日文化交流的佳话。
《故事里的中国》特别邀请到松山芭蕾舞团现任团长、“喜儿”的扮演者森下洋子女士,以及她的先生——松山芭蕾舞团总代表清水哲太郎。松山芭蕾舞团的创始人,就是清水哲太郎先生的父母——清水正夫先生和松山树子女士。
到底是什么样的机缘巧合,让日本艺术家将一个中国故事搬上了本土艺术舞台?清水哲太郎先生介绍,1952年,中国电影《白毛女》在日本公映,他的父母在看过这部电影之后当即表示,“这就是(我们想要的)芭蕾,这是我们想要做的事情。”清水哲太郎先生十分理解父母的决定,“中国数千年以来对于日本在文化方面有深远的影响,现在日本人的文明得益于中国的影响,要对中国的文化表示感谢。虽然《白毛女》是中国的故事题材,但是我们想借用这个题材,展现出这个故事对于全世界的意义。”
1955年,松山树子女士受周恩来总理的邀请来到中国,并被安排和另外两位“白毛女”田华老师、王昆老师见面。1971年,森下洋子女士接替婆婆成为日本芭蕾舞中新一代“白毛女”。到中国演出之际,她同样受到了周总理的亲切接见,还获赠了一整套白毛女的演出服。直到今天,她还很珍惜地用着,“每次《白毛女》的演出我都会穿,都会想起周总理的笑容,以及和我们热情握手的场景。”
节目中,因为《白毛女》而结为好友的森下洋子女士与中国芭蕾舞剧“喜儿”的扮演者石钟琴老师,将联袂带来一场令人惊叹的表演。纵然年华老去,她们吐尽芳华,魅力依旧。王昆老师的儿子周七月先生也会特别登台,为两位艺术家献上从自家院子采摘的鲜花,带来了希望“艺术之花常鲜、友谊之花常开”的美好祝福。
经典永远是朴素的,它在大浪淘沙的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本期节目传递着这样的信念:艺术和艺术是相通的,人心和人心是相通的。一部为人民而创作的作品,一部为最大多数人而发声的作品,必定可以穿越时光、跨越国界、生生不息。
来源:央视
前期链接:
读